自古以来,在海峡弄潮的大多数是福建人,他们穿波越浪,走洋如适市,历史可以追溯得非常久远。最近我们有幸看到福建南部东山岛上有关南岛语族考古的新发现,考古发现用事实说明了早在史前文明时期,东山岛上的南岛语族人就凭借这个岛屿在大洋上蛙跳式地迁徙和传衍,他们似乎轻而易举地越过海峡,留迹岛上后,又“跳”往远处。 那么,中原的汉人,又是如何弄潮这流逝不息的海峡呢?明代著名史学家何乔远的《闽书》明确载道:“永嘉二年(西晋,公元308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以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随后,唐朝的陈元光、王审知又带众多姓氏入闽。有人认为,这些来自中原河洛一带的汉人,辗转进入闽南后,面对着海峡,是不会把这道海峡视为不可逾越的鸿沟的。历史也证明,最终就是入闽的汉量地横渡海峡,往岛开发。因此在岛上,许多人认为自己就是河洛人(闽南人),在岛上通行的闽南话也被认为是河洛话。现在的岛上,闽南人是最庞大的族群,此外,还有许多祖籍是福建的客家人。在闽南,有一种古乐,称为南音,它音调委婉,节奏缓慢,很有古风雅韵。在,也同样有这种音乐,他们雅其名为汉唐古乐,用闽南话演唱。闽人前赴后继去“埋冤”岛求生
厦金两地如今以友好的面目相对而望。曾经的干戈化为了和平协作的玉帛。的游客往往要求在旅游船最接近金门岛上的标语处留影,把历史上的“是非场”蒙上欢喜的面纱。